遗尿症俗称“尿床”,指5岁以上儿童夜间仍不能从睡眠中醒来控制排尿而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据国外统计,5岁儿童遗尿症占15%,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下降10%-15%;到15岁时,遗尿症占2%-5%,但在成人中仍有1%-1.5%遗尿症。遗尿症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因此近年来,遗尿症得到广泛重视。
长久以来,遗尿症一直是临床上经常涉及但未深入过的一个领域。最早关于尿床的文献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人们一直认为它只是一个发育迟缓或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问题。1985年,丹麦Norgaard等人提出:尿床即遗尿症,与夜间血管加压素(AVP,即抗利尿素ADH)分泌不足有关,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开展了对遗尿症的全方位研究。
目前有关儿童遗尿症发生率因调查选择区域、地理环境、遗尿症定义、调查实施方法、调查人群特征等因素不同,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调查结果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而言,遗尿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如下:(2008年资料)
1)横断面调查研究:尽管不同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儿童遗尿症发生率有所不同,但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儿童遗尿症发生率多在3.5%-18.9%之间,亚洲多低于其他地区。
2)纵向调查研究:此类调查要求从儿童出生开始,至少持续随访5年以上。新西兰儿童遗尿症发生率5岁为19%,10岁降至2.5%(1994年数据);英国儿童遗尿症发生率为15%,其中多数每周夜间尿床次数≤1次(1994年数据)。
3)遗尿症自然病程:5-9岁自愈率为14%,10-14岁为16%,15-19岁为16%,最终3%持续至成人(1974年Forsythe报道)。